思政课 | 黄海:一张海报,萌翻宫崎骏,征服好莱坞
一致好评?20多年还是第一次!
这个萌翻宫崎骏,打败好莱坞的男人
一出手就征服了这届网友
来源:开始吧 2019-3-21
刨去边角料,挖出电影的内核。
创意不死
Originality
几天前,上海电影节发布了最新的主视觉海报惊艳朋友圈,由设计师黄海操刀设计,灵感来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动画影片《大闹天宫》。
猴子猴孙撩开水帘洞,
露出美猴王炯炯有神的火眼金睛。
“我觉得,《大闹天宫》是华语电影的美学巅峰之作,是老一辈中国电影人的心血结晶。在这部作品中,没有台前幕后之别,只有集体的智慧和付出。”
画面完美诠释了海报的主题 “创生万象,幕后为王”,网友叹服:黄海,你又赢了!
也有细心的网友发现,海报上的金箍象形“22”届上影节,美猴王的整体视觉又神似上影节“金爵杯”的造型。
不禁让人回想起那些年,被历届海报上越放越大的金爵杯支配的恐惧:
这一届难得有张赏心悦目的,大家纷纷流下了“老母亲”的泪水:二十年了,终于有张拿得出手的海报了!
被誉为中国海报设计第一人,黄海做什么阅读理解都是满分。如果你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也不要紧,因为你一定早就“见过”他了。
张艺谋的《影》,
光影相生笔走龙蛇,
灵动飘逸,侠气纵横;
奥斯卡影片《绿皮书》,
白人和黑人共掌方向盘,
不必露脸却已道尽千言万语;
宫崎骏的《龙猫》,
毛茸茸的画面治愈又温馨,
连老爷子本人都赞不绝口。
还有年度神片《我不是药神》;
姜文《邪不压正》;
贾樟柯《江湖儿女》……
尤其是他为许鞍华电影《黄金时代》打造的系列海报,在国际影坛一炮而红。而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海报一眼,BBC直接将其列入威尼斯电影节最值得期待的影片。
用一张海报征服好莱坞导演,用高级的东方审美打脸“国产无用论”,凭一己之力拉高中国海报平均分,黄海一直在路上。
“中国的艺术很好,但还没有完全被用起来。”他从小跟着美院教书的舅舅学画画、练书法,在笔墨纸砚之间能感受最纯粹的东方魅力。
刚从厦门大学美术系毕业的时候,同学们都推崇西方艺术,黄海心里却放不下那份东方情结。
可那时候的艺术市场乱象丛生,放眼全行业也没有适合的去处,他一转头就去电视台当了记者。
“当时我觉得设计师不被尊重,所以宁可把专业放在心里,也不想在那个环境里夭折。”
跑了三年新闻后他觉得机会来了,顺利跳槽到了北京奥美,在这里遇见了他的恩师——台湾著名文案大师刘继武先生。
在这个被业界封神的广告界“黄埔军校”,他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: “广告是创意和商业的结合,它最难的是戳中人的内心,我构思的时候就针对这个去研究,设计。”
2007年,黄海加入了一家新锐广告公司,接到的第一个案子就是姜文导演的《太阳照常升起》。
可怎么才能让姜文这样阅片无数的大佬满意呢?
并没有电影海报设计经验的他按照自己的构想做出了几百张稿子,却都被无情“枪毙”。
到最后快崩溃了,还是“中国风”救了他。
大红的底色铺满画面,女主角周韵盘着头发光着脚,正挺胸阔步向前走,身后一双鲜红的绣花鞋挂在枝头,充满荒诞的东方古典韵味。
这张海报被挑剔的姜文一眼相中,最终在戛纳艳惊四座,也让籍籍无名的黄海一战成名。
那是黄海第一次接触电影海报设计,兴奋又激动好像终于发现了人生的目标,只因为这“可以有真正的创作”。
“广告做了好多年,瞬间觉得海报比广告有更多乐趣,我很享受创作的过程,找到了上大学的那种感觉,就是可以一直享受创作的自由。”
其实在十年前,电影海报设计并不像今天那样受关注,影片制作完成,剧组美工顺带把主演的大头剧照拼一拼,什么素材都往上糊,最后底下贴上片名就算完事;
稍微有点追求的请个平面设计,还有的干脆“借鉴”一下国外的经典设计,既无美感,也无灵魂可言。
所以黄海简约隽永的作品就显得特别好认。
人人追求明星效应,恨不得怼脸拍,
他的《花木兰》海报却“不要脸”:
冷硬的头盔,妩媚的红唇
既有强烈对比,又完美呼应;
到《让子弹飞》国际版,
直接连个人影都没了:
鸿毛之轻,承万钧之重,
“羽毛和子弹”的方案让硬汉姜文心服口服。
在各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后,2012年黄海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,因为梅兰竹菊之中偏爱竹,取名竹也文化。
几套案例总结下来,他把自己设计海报形容为“做减法”,刨去边角料,挖出电影的内核。
一幅海报面世,观众看到的表象也许很简单,但要将电影的千言万语融进小小一方海报,背后需要设计师的呕心沥血。
嚼透剧本,揣摩人物关系,和导演沟通,有时候还要去片场实地感受拍摄氛围,任何与海报设计有关的细节都不放过。
张艾嘉导演的文艺片《念念》,只说希望表达出父母、情感对孩子成长的影响,却给不了任何商业元素方面的建议。
他花了一个月时间研究剧本、分析剧照,发现女主角从小听妈妈讲《美人鱼》的故事,想象美人鱼在天空游戏。
最后设计出的海报重现了这温馨一幕:
女孩儿坐在河堤上抬头望,
一尾美人鱼从蔚蓝如海的天际游过。
王家卫找他做《一代宗师》,连导演自己也说不清想要啥。“方案发过去,他回来一幅婆娑的树影,然后我就蒙了”。
他只能不停揣摩,一遍遍尝试,连吃饭走路都不闲着,脑子里自动放电影。最后做出来的海报果然镇住了墨镜王。
门洞内外,两个世界,
两道剪影高手过招,
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
而让黄海封神的海报作品非《黄金时代》莫属。
泼墨鎏金,作家萧红淡漠而立,
穿越时空的厚重质感扑面而来。
“那一片泼墨象征着乱世,而汤唯静静地站在纯白的纸上,那种坚定非常有冲击力。”
他花了半年时间精雕细琢,大时代和小人物跃然纸上,导演许鞍华只说了一个“好”字便再无修改。
《黄金时代》的国际版本也各有风格,既有统一的影片主旨,又与各国国情莫名契合。
法国版海报以法国作家玛格丽特•杜拉斯为灵感,
一根烟一支笔,浪漫又文艺;
韩版海报上一抹泪痕,
是恰到好处的煽情;
日版是一贯的小清新,
水墨晕开一对嬉闹的情人。
黄海的设计风格自成一派,几乎改写了中国电影海报史,但面对大环境,他也遇到过难题。
设计《寒战》海报的时候,他用了“冰封”的概念,把主演们全装进了冰块,和“寒战”的片名相得益彰。
但香港片方却很不满意:郭富城,梁家辉,彭于晏……天王影帝云集,结果海报上连个正脸都不露也太亏了吧!
在他们心中,明星必须放大正脸,但黄海坚持不能为了所谓的“商业价值”影响海报的审美和设计。
包括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
精美的文物流光溢彩,
细看才能发现,
残缺处是匠人们在用心修补;
奇幻片《捉妖记》
大玩了一把“东方巨妖”的概念,
水墨荷塘,青山如黛,
充满东方神话的神秘感;
科幻片《超能查派》做成了一张X光片,
冰冷一片的数据零件下,
包裹着唯一有温度的大脑,
蕴含的意义不言而喻。
《道士下山》的极致水墨,
很多人冲着海报走进了电影院;
《白银帝国》再现儒商风范,
电影还没上映电影票就全城告罄了;
与青年画手sheep合作的《大鱼海棠》,
海报一出就把豆瓣评分冲到了8.8;
业界相传他的一张海报“价值2000万票房”,多少人冲着海报看过各种烂片,又因为海报太惊艳,心甘情愿一遍遍被骗进影院。
如今黄海已是业内报价最高的海报设计师之一,但他依然愿意花一年半载死磕一张海报,“毕竟一部电影最后留下来的,除了它的影像,就是它的海报了”。
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,他的坚持显得有些“迂腐”,但他更担心的是大众审美的缺失。
“每个人似乎都在跟着商业走,盲目地学习西方理念和技术,丢失了很多东方的审美。”
有时候看看国际上设计同行们的神仙打架,他也会感慨:“他们把我们最好的东西学去,然后做成了代表东方的艺术。
怎样把美学变成最核心的价值,如何在原有的民族特色上创新,这是我们应该学的。”
《左传》记载:服章之美为之华;礼仪之大谓之夏,我泱泱华夏一度是引领东方审美的标杆。但这些年来我们民族文盲已经越来越少,但美盲却依然随处可见。
打开电视追个剧,
满屏是辣眼睛的儿童魔幻剧;
上街吃个饭千篇一律大红大绿,
广告牌们丑得各有千秋;
出去旅游想瞻仰魏晋千年佛像,
结果粉刷匠大笔一挥给涂成了喜羊羊;
就连根正苗红的金鸡百花颁奖典礼,
都宛如野鸡山寨企业剪彩现场。
蔡元培先生说:一个没有审美的民族是不知善恶的。
上影节主视觉海报终于不再纠结“金爵杯”,希望北影节也别再纠结“拉面女神”了。
矫正奇葩审美,
就先从一张海报开始吧。
《环球人物》:设计师黄海,为电影海报做减法
豆瓣电影、观察者网